商标注册有关程序
一、前期准备
事项 | 详情 |
商标设计 | 设计独特、具有显著性的商标标识,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且需避免与在先注册或申请的商标近似或相同。 |
确定商标类别 | 根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和产品/服务性质,准确选择商标类别,餐饮服务属于第43类,电子产品属于第9类等。 |
商标查询 |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或其他正规商标查询平台,查询拟注册的商标是否与在先注册或申请的商标存在冲突,提高注册成功率。 |
二、申请途径
(一)自行办理
1、线上申请: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在线提交申请,按照系统提示填写申请人信息、商标信息等内容,并上传商标图样。
2、线下申请:直接前往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商标注册大厅办理,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书、商标图样等纸质材料,领取申请收据。
(二)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
1、选择代理机构:考察其资质、信誉、专业能力和服务口碑等,签订代理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准备材料并提交:将商标注册所需材料交给代理机构,由其专业人员进行审核、整理后向商标局提交申请,并及时反馈申请进度。
三、申请材料
材料名称 | 详情 |
商标注册申请书 | 申请书应包含申请人名称、地址、联系人、电话、邮箱等信息,商标名称、类别、图样等内容,以及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
商标图样 | 清晰、规格符合要求的商标图样,如果是彩色商标,还需提供彩色图样,图样格式一般为jpg或png等常见格式,大小不超过规定范围。 |
身份证明文件 | 企业申请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个人申请需提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经营者身份证复印件;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其承包合同签约人的名义申请,需提供承包合同复印件等。 |
其他材料 | 要求优先权的,需提交书面声明及相关证明文件;以肖像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需附送肖像权人授权书等。 |
四、形式审查
1、:商标局对商标注册申请的文件、手续等进行合法性审查,检查申请文件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签字/印章是否有效等。
2、审查结果:如果申请文件存在问题,商标局会通知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补正;若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补正或补正后仍不符合要求,商标局将不予受理该申请;如申请文件符合要求,则进入下一环节——实质审查。
五、实质审查
1、:对商标是否具备法定构成要素、是否具有显著性、是否违反禁用条款、是否与他人在先注册或申请的商标相冲突等进行详细审查,仅直接表示商品功能、用途等特点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与他人已注册的近似商标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服务上申请注册通常也不予通过。
2、审查结果:若商标通过实质审查,商标局将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初步审定公告;若商标未通过实质审查,商标局将驳回申请,并下发驳回通知书,说明驳回理由。
六、初步审定公告
1、:在《商标公告》上刊载初步审定的商标,包括商标申请人名称、商标图样、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类别等信息,公告期为3个月。
2、异议程序:在公告期内,任何人认为该商标的注册可能违反法律规定或侵害自身权益的,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商标局将对异议进行审查,作出裁定。
七、注册核准
1、无异议情况:如果在初步审定公告期满后无人提出异议,或者虽有异议但经裁定异议不成立,商标局将予以注册,下发商标注册证,并在《商标公告》上予以公告。
2、有异议情况:如果异议经审查成立,商标局将不予核准注册,被异议人可在规定期限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
八、后续维护
1、商标续展: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满前12个月内应申请续展,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给予6个月宽展期,但需缴纳延迟费,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可无限次续展。
2、商标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地址或其他注册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变更申请书,商标局核准后将予以公告。
3、商标转让: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转让协议,将商标权转让给他人,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经核准公告后生效。
4、商标许可: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并向商标局备案。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商标注册成功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答:不是的,商标注册成功后仍需注重后续维护,如按时进行续展,确保商标在有效期内持续受法律保护;注意商标的使用情况,避免连续三年不使用而被他人撤销;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防止他人侵权等,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妥善处理,才能保持商标的有效性和专用权。
问题二:如果商标被驳回了,还有机会注册成功吗?
答:有机会,如果商标被驳回,申请人可以根据驳回通知书中的理由进行分析,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在复审过程中,申请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解释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以争取商标获得注册,如果复审成功,商标将进入初步审定公告程序;若复审失败,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寻求司法救济。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观察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kname.net/ask/326147.html